該管管了,這5種「畸形」觀念,正在國產劇圈里,野蠻生長
2022/10/25

大冪冪上熱搜了。

這次不是她的作品,不是她的紅毯,也不是她的長腿美顏。

而是因為「包包」。

一組爆料圖片被多家媒體轉載,配文則是:楊冪在新劇中,用來給角色搭造型的包

放眼望去,大大小小,各式各樣,各種品牌的包包一應俱全,堆滿了整整一間房。

看著這密密麻麻的奢侈品包包,不少女孩感嘆:這是我一生的夢想啊!

也有很多網友不以為然,認為明星的生活、拍戲太鋪張。

客觀來說,這件事本身是值得「觀望揣摩」的。

這是網絡爆料,當事人是否真是楊冪,是否是劇組行為,不好下定論。

不過這件事之所以能火上熱搜,引起熱烈討論。

本質上是因為,它讓大眾聯想起了,一系列國產劇的問題

眾所周知,近些年的一些國產劇,極盡「懸浮」「狗血」之事。

在國產劇,尤其是重災區「職場劇」和「女性劇」中。

再窮的主角,也有名牌榜身,一天一套衣服,從不重樣,一顰一簇都要體現,演員在角色內外的光鮮亮麗。

可這份「精致優越」里,早就沒了老百姓的生活味,成了一出主創,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嗨。

不止這些,其實早早皮哥就發現,有一些畸形的東西,正在中國影視劇圈里野蠻生長。

01畸形的金錢觀表現:沒有「窮人」,拜金主義,金錢至上不知道什麼時候,我們一些國產作品,容不下「窮」了。

如果說《小時代》中對奢侈品紀錄片式的鏡頭已經遠去。

那大部分的電視劇,早就把拜金,玩兒出了新花樣。

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,如今多數國產作品的背景都在北上廣,哪怕是虛構的城市,規模也必超新一線。

雖然無數劇情,都在止不住地,用文本強調,主角是多麼窮,多麼困難,多麼不容易。

但她們的日常生活,卻讓每個普通人,望塵莫及。

《夢回大清》中,李蘭迪飾演的女主小薇,是個剛剛跨入社會的實習生。

她的自白,是「沒錢沒勢的小北漂」。

可鏡頭一轉,我們看到了這位小北漂生活的公寓。

在寸土寸金的北京,這間房子不僅面積很大,家電齊全,裝修精致,還是一間復式。

公寓中,有大大的落地窗,有吧台,更讓皮哥想不通的是,還有一個大浴缸。

回頭再看看大多數真北漂,只有數平米的「蝸居」,真是深深感受到了世界的參差。

《甜蜜暴擊》中,鹿晗飾演的明天出身貧窮,父母雙亡。

為賺學費,他休學打工三年,連個正經工作都沒有,還要養活弟弟妹妹一家人。

就這樣的家庭條件,在澳門住著敞亮的大房子,讀書時,更是租住雙層LOFT,還是學區房。

平時穿著名牌,戴著名表,頭髮永遠發光,皮膚永遠白皙。

看到這樣的「貧困生」,感覺這個名詞都受到了侮辱。

《戀愛先生》中,江疏影飾演的羅玥,也是個北漂。

實習工資八千,轉正一萬五,且不論這樣的薪酬管理合不合理,哪怕是一萬五的月工資,在北京也算不上很高吧。

但再看羅玥的生活,你就會發現,她憑一己之力,拉高了所有「北漂」的生活檔次

吸塵器用的是戴森,擦玻璃用的是機器人,一雙鞋子隨便4000塊,一萬二的會員卡,說辦就辦,眼睛都不眨一下。

為了治療情傷,說飛美國就飛美國,回來就買了一輛30萬的凱迪拉克。

身份雖然是北漂,但這花錢的架勢,顯然是個富二代啊。

同樣還是江疏影,在《三十而已》中,她飾演的王漫妮,工資變成了一萬五,身份變成了「滬漂」

雖然這次她變成了「月光族」,但買的鞋子都是三四千塊,出入的都是高級餐廳和場所,租個房子,一定要在東方明珠旁邊,租8500塊一個月的。

最后,出國留學這種事,說走就走。

細細想想,普通滬漂,別說有雄厚的家底留學了,辦個簽證都很費勁吧。

到了《我的真朋友》,一個月工資2000塊的程真真,欠著信用卡,天天叫喚,自己沒錢吃飯了。

可到了飯點,不僅吃得起幾十塊的自嗨鍋。

還住著獨立整租,開放式廚房,吧台的大公寓。

衣服從不重樣,妝容永遠精致,更重要的是,這是在上海。

一個月賺2800塊在上海的生活,國產編劇們估計是想象不到的。

畢竟,現在的國產劇,是一幫月薪三萬的人,告訴一幫月薪三千的人,月薪三百萬的人應該怎麼過。

為了給這種現象開脫,他們甚至造出了一個詞,叫「精致窮」

深陷庸俗成功學、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的一些國產電視劇創作者們,早就脫離了真正拍出普通人故事的土壤。

所有的劇,都要大女主,要霸總,要成功,要人生巔峰,那我們這些普通人,最后只能成為被逆襲的對象。

當然,這背后也有「投其所好」的心理,既然年輕人愛看這個,那就照此「裝扮」。

可怕的是,有些看劇的觀眾,卻逐漸

「習慣」并愛上了這樣的生活,建立起了某種幻想

當這些觀眾帶著這樣的「金錢觀」、「消費觀」,來到同樣的大城市。

為了表面那一份奢華、精致,最后很可能會迷失自己。

02畸形的愛情觀表現:獵奇挑戰倫理,兄妹戀、三角戀、爺孫戀泛濫國產劇的創作力在漸漸枯竭。

生活越來越好,讀書越來越少的編劇們,已經無法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,提取足夠多的故事素材。

于是,在「狗血」被吐槽,「韓劇三件套」早已用爛的今天,他們只能用獵奇的愛情故事,來吸引大眾的眼球。

皮哥剛開始看《以家人之名》的時候,其實還是很喜歡的。

直到后來,親情變愛情,兩個哥哥為了追妹妹,還發展成狗血「三角戀」。

無論在什麼故事中,無論在什麼場景下,中國人的倫理觀和道德觀,都很難接受親情變愛情的戲碼。

童養媳是封建糟粕,即便沒有血緣關系,這種劇情,也是對現有倫理觀和愛情觀的挑戰和褻瀆。

這也就不難解釋,為什麼該劇的評分在之后斷崖式下滑了。

《婚姻的兩種猜想》,為了將愛情和大數據扯上關系,安排男女主做了一個測評,二次見面,就上床了。

結婚后,各種狀況接踵而至。

楊子姍飾演的沈明寶懷孕流產,丈夫不僅不安慰,還冷嘲熱諷,陰陽怪氣。

劇中還安排了另一對,女富二代對健身教練投懷送抱,

丈夫給妻子偷偷報「女德班」的戲碼,更是看得人渾身不舒服。

更讓人費解的是,導演還安排男主楊錚的父親出軌后去世,留下了一個同父異母的親妹妹。

之后的兄妹和母女相認,狗血味道十足。

這部劇不僅要毀年輕人的愛情,就連上一輩也沒有放過。

愛情觀有問題的,還有《喜寶》

電影的故事很簡單,一個家境不好的女生,為了錢,做了自己閨蜜父親的情人

這部電影,打著忘年戀的旗號,默默將扭曲的愛情觀呈現得讓人作嘔。

因為片子的核心,并不是喜寶和老頭談戀愛的過程,而是老頭家的幾個兒子和女婿,為了爭奪這個「小媽」的明爭暗斗。

最終,老頭打死了女婿,兒子成了精神病,爺孫戀修成正果。

還有當下不少大女主熱播劇。

看看女主,身邊都有一群異性為她癡迷,個個還都是精英。

每逢女主遇到難事,總會有人出來「保駕護航」

其實,國劇愛情觀畸形,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。

從古早到今天,國產劇的畸形愛情觀,經歷了三個階段。

第一個階段,是「渣男海后」代表的「人人我都愛」

階段。

這是瓊瑤劇最典型的特點,代表人物是何書桓。

第二個階段,是出軌小三,第三者綠茶盛行的泛濫階段。

時至今日,這種劇情,我們依舊能在任何一部有愛情元素的國產劇中找到。

心居》中的馮茜茜,《親愛的小孩》中的朱珠《沒有工作的一年》中的唐蕊《三十而已》中的林有有,《我的前半生》里的凌玲……

第三個階段,就是各種獵奇戀愛階段,兄妹戀、爺孫戀……

其實,最大的問題,并不是戀愛本身。

一些深度的倫理話題,是值得去討論的。

不過,讓皮哥生氣的,是這些原本可以討論的話題,在國產劇中,大都是吸引眼球的噱頭,最終淪為傳播不正確愛情觀的反例。

在這種畸形愛情觀的影響下,當下不少年輕男女對愛情的理解,也發生了扭曲。

比如都知道的項思醒。

腳踩五條船,游走于5個男人之間的她,最終被全網曝光,不僅人財兩空,還落了個女海王的名聲。

從電視劇到現實,可見這種畸形的愛情觀念,是有多害人。

一旦有心智未開的青少年,以這種國產劇為藍本去談戀愛,后果簡直不敢想。

03畸形審美觀表現:顏值至上,鼓吹白幼瘦,磨破濾鏡開十級不知何時,國產劇的審美,變得十分單一。

曾經的神仙美人如今變得匱乏,如今出現在劇中的,都是磨皮網紅臉。

皮哥曾看過一部名叫《這個世界不看臉》的劇。

原以為是正能量,沒想到向觀眾灌輸的,卻是一種畸形的審美觀。

劇中,吳倩飾演的女主之一,因為腦子不夠用被騙了。

結果,她將這一切都歸咎到自己「長得不漂亮」上,然后要整容。

整容就算了,整容的錢還是偷來的。

隨后,就詮釋了本劇的核心主題:這個世界就看臉

整容后的她,即便沒有準入許可,也能隨便混入大公司發布會。

應聘工作,只要在老板面前甩個頭髮,就被順利錄取……

所謂的「不看臉」,只是本劇的擋箭牌,劇情處處都透露著五個大字,顏值即王道。

實際上,在美顏和濾鏡技術的加持下,有不少女生,早就活在了虛假的世界里

她們不相信鏡子中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,反而迷信鏡頭里美顏后的自己。

這種審美,漸漸與國產劇同頻共振,導致不少國劇,不開美顏和濾鏡,都不敢放出來。

《星辰大海》中,劉濤飾演的女主,美顏開得跟白熾燈似的。

《遇龍》中,好好一個龍王,面部沒有了弧線。

民國劇《一見傾心》,吐血的時候都白得發光。

《東宮》里,所有的角色,都被磨得沒有了輪廓。

最可笑的是《新白娘子傳奇》,場景中整個人被磨得模模糊糊,能看到重影。

法海活了一千多年,萬萬沒想到在今天,會被美顏技術,磨去了棱角。

看看演員沈保平的真實模樣,你就知道這部劇的磨皮,是開了怎樣的掛。

我們常在影評中聽到一句話,叫「皺紋都會演戲」

可在磨皮和美顏之下,皺紋都被磨掉了,細膩的演技,自然也就不存在了。

《星辰大海》劉濤的情感爆發,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恐怖?

因為本質上,這是虛假的。

我們對美顏越發地注重,越發地瘋魔,背后代表的,其實是我們審美觀,越發地畸形對虛假,越發地習慣。

當虛假成了共識,「皇帝的新裝」將一次次在現實上演。

當你指著鏡子怒罵「我根本不長這樣」,有沒有想過,有一天或許我們真的會被幻象取而代之?

04畸形的性別觀表現:物化女性,打擦邊球,腐化歧視男性在性別對立,越來越嚴重的今天,國產劇越來越喜歡在「性別」上做文章了。

最典型的,就是前不久被下架的《東八區的先生們》

摳內衣扣;

摸胸咸豬手;

惡心的台詞;

每一句,都透露著對女性的不尊重。

民國劇《娘道》,固化女性角色、物化女性價值。

劇中的諸多台詞和角色設定,無不透露著男尊女卑,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。

宋佳的《生活像陽光一樣燦爛》,她飾演的白燦爛,行為怪異,每天回家前還要切換角色。

含奶嘴這樣的鏡頭,真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。

見了老公趙陽光,不僅要迎上去擦汗,擦完了還要聞一聞手紙,夸贊一番。

趙陽光也不客氣:我也賜你一口。

爺爺說要留給他們萬貫家財,結果打開,是一張勸生的紙。

到后面,這種話都出來了。

當然,對女性的物化,不僅僅體現在劇情上。

國劇導演對女性看法,最直接地體現在鏡頭上。

《大紅包》中,為了打擦邊球,導演的鏡頭,一水兒的男性凝視視角。

先給女主配一身清涼的衣服;

然后,鏡頭不是懟著拍臀,就是懟著拍胸

很多鏡頭,甚至連臉都不拍了。

在男凝和擦邊鏡頭上,國產網大和恐怖片,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

無論是好人還是反派,只要是性感女角色,領子必須深V,要的就是「若隱若現」(《紋身》《青蛇:前緣》)。

衣服能少穿,就少穿(《恐怖游泳館》);

能用仰鏡,絕不從正常角度拍(《女生宿舍》);

裙子必須開叉,還要開到大腿根(《茅山天師》);

男女動作、表情,也需要「到位」(《東游傳》);

這不等于把「物化女性」四個字,寫在了鏡頭上麼(《夜闖寡婦村》)?

除此之外,畸形的性別觀,不僅限于對女性的攻擊,男性自然也逃不過。

因為大多數仙俠劇的觀眾是女生,「耽改劇」也應運而生。

這類劇,打著仙俠的幌子,極盡賣腐之能事表面上是拍兄弟,實際上就是「物化男性」,以腐賺錢。

《陳情令》中的肖戰和王一博,就是耽改大熱的「元兇」,

《天官賜福》里的翟瀟聞和張凌赫,有的鏡頭甚至分不清男女。

還有什麼《烽火流金》、《皓衣行》……

更可怕的是,這些劇中的男性角色,竟然還成了「CP超話」。

有人拿一些超脫當下社會愛情的話題說事兒,其實皮哥從不反對,但作為小眾關系,這種其實也不值得提倡。

再者說,這些劇,本身就是打著「兄弟」的幌子,擦「同性」的邊,本質上,跟物化女性,沒有任何區別。

因為這些劇的主要受眾,還是青少年和年輕人。

一旦這種畸形的性別觀,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,那這代人的心理和認知健康,誰去負責呢?

05畸形的歷史觀表現:魔改歷史,歷史虛無主義

嚴肅歷史不能被娛樂和玩弄,這是底線。

因為電視劇本身,有重塑觀眾歷史觀的作用。

但如今的一些國劇,在魔改歷史、篡改歷史細節上,可謂十分「上心」。

《山河月明》,作為一部老戲骨云集、大眾期盼的王炸劇,所呈現出來的效果,竟然是對歷史的魔改,讓人啼笑皆非

《山河月明》中有很多常識性的歷史知識錯誤,皮哥都看得出來。

比如大臣對皇上這麼說話:

再比如,為了強行安排愛情戲份,還給朱棣配了一個異族白月光。

打著「正劇」的旗號,行「戲說」之實,怪不得它評價只有5.5分。

再看最近被下架的《我叫劉金鳳》,劇中的服化道,處處都被「倭化」。

從男女演員的服裝到細節;

從紋路到開口,都與隔壁島國一模一樣。

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「魔改」問題了,而是暗戳戳的夾帶私貨,文化滲透。

因為它打的是國產劇的旗號。

不光古代史,就連近現代史,也能被這些雷劇,魔改。

比如《雷霆戰將》,條件艱苦的八路軍,在歐式別墅里辦公

楚云飛打仗的時候,雪茄不離手;

女護士更是穿著短裙高跟,在戰場里穿行……

像這樣充滿歷史虛無主義的魔改情節,還有很多很多。

一不小心,觀眾就會被這樣的劇影響,到頭來,連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化,都不清楚了。

06撕開以博流量為準的,這塊遮羞布改變現狀,三個「當務之急」

這5種畸形的觀念,也成了當下國產劇里難治的5種「病」,其實,國產劇中這些畸形的東西滋生,不是一天兩天了。

短視訊的時代,大家都追求刻奇,沒有這些「畸形」吸引,已經很少有觀眾,能認認真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了。

不過話說回來,大家之所以沒有耐心,也是因為國劇并不夠好。

我們需要更多的《覺醒年代》《人世間》來彌補空余時間,也需要更多的《功勛》《大山的女兒》來富足心靈。

這些才是真實流淌的歷史,這些才是我們經歷的實打實的生活。

市場和環境,從來都不應該成為國產劇主創制造畸形,傳播畸形的借口,以博流量為準的創作,也只是內娛自嗨的一塊遮羞布。

走捷徑的刻奇,也只能是刻奇而已。

要改變這種現狀,撕開這塊遮羞布,皮哥認為,有三個思路。

第一,是題材求變,勇于創新。

國劇之所以滋生畸形,歸根結底是因為創作力的枯竭,沒有了題材新穎的故事和充滿吸引力的劇情,只能在獵奇上做文章。

提高國產劇的創新能力,顯然是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思路。

第二,是重編輕明星,把編劇的地位還給編劇。

國劇的創作環境,依舊是導演或者主演本位的,也就是說,大咖們說了算

很多經典名著被毀的原因,也在這里,因為在一個劇組中,編劇的話語權太少。

成熟的市場,應該是各司其職,而不是相互僭越,把寫故事寫角色的權力還給編劇,國產劇才能更上一層樓。

第三,是平均資源,廣納人才,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。

說句實在話,目前國劇的創作人才太過固化,在資本和流量的把持下有創作能力和特殊才能的新人,很難突破行業壁壘,出現在銀幕上。

沒有了新鮮血液,整個行業退步是遲早的事。

《東八區的先生們》里張翰一個人身兼出品人、制作人、編劇、主演四重身份,就是最好的例證。

而資源的平均,對人才的開放,才是國產劇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。

總之,國劇有好作品,但比起觀眾的體量,這些好作品還遠遠不夠。

而低分爛劇成群結隊出現的表象下,是影視行業被掩蓋的問題。

希望這些畸形,能被扼殺在搖籃里。

也希望我們的國產劇,能追趕幫超,越來越好。